河北辛集市:强化科教引领,推动“三大”主导产业振兴
一是创新合作方式,搭建科技服务平台。辛集市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依托辛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园区,共建马兰乡村振兴研究院,创建了农业创新驿站,坚持政府引导,推动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方联手”,通过政府搭台,让科技人员“唱戏”,构建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合力打造集产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组织驿站专家团队开展长期技术服务,开展覆盖全产业链的集中试验、交流观摩和技术培训活动。
二是建设示范基地,提升科技转化效能。围绕节水麦、优质梨、地方猪三大主导产业,建立了2个“三结合”基地、5个农业创新驿站。在“三结合”基地,重点开展前沿技术攻关、专业技术研发与熟化;在农业创新驿站,以产业链为主线,加强产业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大力开展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机制“六新”示范,就地研发、就地转化、就地推广,大幅提升转化效能,推进农业走向绿色、精品、高端。认证“两品一标”产品24个,采用绿色关键技术规模95%以上,物联网覆盖率98%以上,实现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100%。
三是强化生态宜居,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三大”主导产业特色村镇为试点,围绕河北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以“洁净生产、绿色田园、环境友好”为核心,重点集成创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智慧农业,坚持乡村自然风光、田园生态与景观意境相结合,培植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增强农业的采摘、体验、观光、休闲功能,培育以乡村旅游、生态观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水碧园青、农田洁美,生态宜居、景色怡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四是发挥科教优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围绕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针对培养科技创业人才、农村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基层干部、产业富民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研究院“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作用,创新培训机制模式,开辟乡村振兴培训阵地;开展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当地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提升经营水平;开展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培训,提升创业水平;选树一批高素质乡土人才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科教引领,辛集市围绕“三大”主导产业,以产业链为主线,在农学、园艺、经济管理等领域,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依托企业、专家领衔、多方参与、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每年吸纳上百名专家联合攻关、上千名大学生创新实践,组织数千名农民技术培训,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以项目为纽带,联合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20多家高校科研单位,深入实施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近3年年均示范粮食节水抗逆增效技术10万亩,亩产提高8.0%以上,水肥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技术辐射80余万亩,年节水4000万立方米以上。以循环农业为核心,以畜禽粪污、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高效利用为主线,建成沼气、有机肥和饲料等相关处理企业6家。全市年处理畜禽粪污150万吨、秸秆67万吨,年产沼气660万立方米、商品有机肥15万吨、青贮饲料5万吨。初步形成“猪—沼—肥—田”“秸秆—饲料—养殖—肥料”“种养废物—清洁能源—环保肥料”等循环农业模式,推进了生态治理和乡村建设。
来源:河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