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河北答卷 | 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党建引领基层善治
“一个车占两个车位”“下班晚了有时转好几圈也找不到车位”……唐山市路北区祥富里社区第二网格员王燕,最近在梳理群众反馈中发现,多位居民反映小区停车难。
群众有难题,组织来解决。
5月4日,社区服务中心“见微知著室”。社区党员志愿者、楼门长以及社情民意员等十余人齐聚一堂,召开民主议事协商会,大家畅所欲言,共解停车难题。
主持会议的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林静,将大家的发言一一记录:“规划车位不要离居民窗户太近”“不干扰居民的正常出行”“尽量利用好空间,规范出更多停车位”……
将群众意见梳理汇总后,社区发挥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能力,与社区党员志愿者和居民代表,一同深入各个楼栋了解情况、重新规划停车位。居民冯裕华直言:“现在停车方便多了。”
陈林静介绍,在工作中,社区党总支还注重发挥楼栋支部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将支部建在楼栋,将党小组建在楼门。目前,社区89栋住宅楼,划成9个网格,每个网格内都配备党员、网格员和志愿者,实现了社区党组织“网格化”管理。
社区基层党组织不仅把党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带动更多群体参与到基层治理工作中。
石家庄市新华区北新街社区创新实施“同心圆”党建工作机制,壮大党建联盟“朋友圈”。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郝静介绍,他们通过统筹党建资源,跨领域、跨部门引入共建单位,组建党建联合体,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目前社区正向辖区内外的院校、公益社团、爱心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伸出橄榄枝,引导大家发挥所长贡献力量,从基层治理的‘局外人’变成‘自家人’。”郝静说。
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村(居)民委员会主导的城乡社区协商制度,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的制度,强化社区党组织对辖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和监督……如今,社区党建引领机制在全省推行,基层社会治理实效不断凸显。
多方合力促进和谐
近日,隆化县汤头沟镇何三屋村的两个养牛户因为盖牛舍占地问题产生矛盾。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情绪激动、各不相让,矛盾也进一步升级。
汤头沟镇63岁的特邀调解员庞自强得知这一事件后,立即到双方家里进行调解。
一方面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一方面讲述邻里和睦、家兴事旺的道理。在庞自强的劝说下,最终双方同意以“占地补地”来解决,并达成口头协议,握手言和。
把矛盾化解在社区,让纠纷消弭于萌芽。
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大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如果不及时化解,很可能会逐步演化发酵,让小问题变成大冲突。这不仅影响矛盾双方正常的工作生活,也会给社区和谐安定造成隐患。
化解矛盾纠纷,关键要抓早抓小抓苗头。为此,我省加大调解员队伍建设,把调解组织建在基层,发挥他们的前方“探头”作用。
如今,在全省各个社区、村庄,都有像庞自强这样的特邀调解员,或是“五老乡贤”,或是社区网格员。这些人常年扎根基层,人熟、事熟、情况熟,与群众联系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风险点。他们善于处理矛盾,不拒“小”,不畏“繁”,奔走在街头巷尾,悉心调解老百姓的“疙瘩事”。
然而,面对复杂的矛盾和诉求,仅靠这些民间调解员“单打独斗”,很难将问题妥善解决。
石家庄市裕华区一对再婚夫妻,时常因生活琐事发生争执,久而久之矛盾难以调和。近日,一方向法院起诉离婚。
收到案件后,法院了解到居委会已进行过多次调解,但双方各执己见,矛盾无法化解。
认真分析案情后,裕华区法院槐底法庭副庭长赵莉带领调解员和书记员,从疏导双方情绪和梳理争执焦点入手,缓解双方不满情绪,帮助他们厘清法律事实,释明诉讼成本,通过多轮次沟通,双方最终同意调解,共同协商处理本案。
集众智,汇众力。
为切实增强基层矛盾化解能力,我省建立多元化解纠纷体系,推进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进社区进乡村,让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推动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数字”赋能共享美好
来 源:河北日报
编 审:齐 梅
总编审:安建辉